嘉禾簡介

嘉禾新村的前身是聯勤通信修理廠,1956年後原廠房改為眷舍,正式改制為眷村。園區內保留兩棟高階將官宅邸,建築格局方正、擁有大面積獨立庭院。還有一棟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招待所,以及國民政府來台後興建的防空洞。隨著時代變遷,空間功能不斷轉換,曾是休閒、軍事設施,轉作住家居所,如今成為傳續眷村精神的文化場域,以「環境劇場」、「親子園區」為定位,透過親子園區、眷村文化保存創生、藝術實驗/展覽演出三大面向為營運架構。

結合公館、汀州路、三軍總醫院、自來水園區、寶藏巖聚落等周邊各項文化設施和資源,以眷村脈絡為根基,賦予歷史空間新意涵,藉由田野踏查、實境遊戲、藝術實驗、手做課程等,邀請民眾在綠高樹、紅磚牆下一起探索學習,延續「處變應變」眷村精神,實踐世代共融情懷。

歷史回顧

嘉禾新村位於永春街,鄰近新店溪畔。日治時期,規劃為都市計畫之八號公園用地,隨著戰爭演進有了日軍砲兵聯隊營房基地,戰後接收日本政府公有地,於該地設置臺灣省訓練團,建設時期,通信署於該地建立通信修理廠房,通信修理廠部分員眷開始移入該地。1950年代,國防部將日遺建物及原勤務廠房重新隔間,依眷戶軍階,給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積,由各眷戶自行建造,屬「公地自建」型態的眷村。2014年原住戶陸續遷出,2015年起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陸續將其四棟登錄為歷史建築。

1932

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公告《台北都市計畫》,在《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》當中可見南中正地區的「八號公園」,因鄰近川端橋(今中正橋)又名川端公園,現今嘉禾新村亦位於公園劃定範圍內。

1940

1940-1945年,太平洋戰爭戰期間,公園東南側挪作軍事用途,為「日軍砲兵聯隊營房」所在地,當時數棟日軍營房﹑招待所、馬廄與鴿舍位於現今嘉禾新村範圍內。目前嘉禾新村仍保留唯一一棟日本時期遺留之木構建築,為當時招待所遺構。

1945

戰後接收日本政府公有地,於該地設置臺灣省訓練團(今「行政院人事行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」前身)的使用空間,推測嘉禾新村的營房及附屬設施亦由其接收。

1949

建設時期,通信署於嘉禾新村建立通信修理廠房,通信修理廠部分員眷開始移入該地自建房舍,目前村內的防空洞在成為民居之前,曾是通信修理廠的檔案室。

1955

1955-1960年初,在聯勤通信修理廠喬遷之際,陸軍供應部軍法組進駐於此辦公。軍法組遷移後,其使用之建築物改為高階將官眷舍。

1956

聯勤通信修理廠遷至桃園中壢,國防部將今嘉禾新村範圍內之原通信修理廠房隔間改為眷舍,正式改制為嘉禾眷村。

1960

部分「國防醫學院宿舍」遷入嘉禾新村內,另一部分落腳在旁邊的學人新村。同時期「宜蘭通信兵學校」校長胡齊生一家也遷入嘉禾新村居住。

2004

都市計畫變更為防災主題公園。

2015

公告登錄嘉禾新村4棟「永春街131巷1號」、日據時期興建「永春街131巷3弄4號」、「永春街131巷5號」及防空洞為歷史建築。

2022

嘉禾新村分區分棟逐步開放。

特色建築

從日治時期的軍事基地,到戰後初期的通信修理廠,再轉變為眷村與軍法組,嘉禾新村區域在戰爭大時代的地景變遷與歷史疊層,可謂相當獨特而豐富。

嘉禾故事館

前身為張載宇將軍故居,整體建築風格介於日式及戰後台灣家戶住宅特色之間。共有兩層樓,宅院格局完整,在屋頂、門窗、牆體、前院景觀池等都可看到日本建築元素。張載宇將軍一家三代之人文特質,從第一代軍國思...

MORE
日式聚場

本建築建於1940年代期間,建築體為日式建築典型「大廣間」之格局,擁有中間不落柱的寬敞空間,通常作為宴會、聚會使用,曾是日本砲兵聯隊之招待所。戰後供陸供部軍法組使用,1960年代被分隔成兩戶土地...

MORE
防空洞

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,1950年公布「臺灣省各式現防空壕洞修建辦法」繼續從事防空洞的建設,因此在許多眷村可見到防空洞身影。此防空洞以水泥興建,並於外觀上泥土與乾草作為掩護,牆體厚達40公分。改制眷...

MORE
創生工作站

戰後為陸供部軍法組辦公室,是二戰後嘉禾新村第一棟雙拼式國防部高階軍官眷舍建築,眷村時期被分配成兩戶。整體為一相連的兩棟建築與庭院,而位於兩家院落中間的建築牆面,可看到兩種顏色以畫分兩家界線。...

MORE
拾光屋

由住戶自力營造的兩層建築空間,格局小巧方正。整體與防空洞、巷弄組成多層次的視覺景觀,二樓則是觀看防空洞頂的最佳視角。老房子搭配周遭植物、陽光灑落,讓人覺得進入到不同的時空,故取名拾光屋。

...
MORE

開放時間/交通

自行開車

  • 國道1號 → 建國高架 → 辛亥路一段 → 汀州路三段24巷
  • 國道3號 → 辛亥路二段 → 辛亥路一段 → 汀州路三段24巷
     

停車資訊

  • 汀州路三段24巷有停車格,汽車每小時30元
     

搭乘公車

  • 思源路口  棕12
  • 三軍總醫院  311
  • 三軍總醫院(辛亥)   671、673、943、棕12、棕22
  • 台電大樓  1、208、251、252、278、278區間車、606、644、648、660、672、849、849屈尺社區、復興幹線、羅斯福路幹線、藍28、藍28繞環南市場
     

搭乘捷運

  • 台電大樓站(松山新店線):1號出口,步行約9分鐘
  • 公館站(松山新店線):4號出口,步行約13分鐘
     

YouBike微笑單車2.0

  • 台北市替代役中心
  • 水源路11-1號旁

 

園區交通資訊地圖

  • 園區地址:100 台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1號
  • 開放時間:週四至週日 11:00 - 18:00 [除夕至初三休園]

公共設施 & 園區地圖

1嘉禾故事館

前身為張載宇將軍故居,整體建築風格介於日式及戰後台灣家戶住宅特色之間。共有兩層樓,宅院格局完整,在屋頂、門窗、牆體、前院景觀池等都可看到日本建築元素。張載宇將軍一家三代之人文特質,從第一代軍國思想、第二代國劇文學、到第三代的影視表演藝術,隨時代轉變,反映戰後來台的外省高階知識分子在台灣開展的多元文化生活。

2嘉禾親子館

嘉禾親子館位於嘉禾故事館一樓後棟空間。原為張宅的廚房、飯廳及張載宇將軍畫室之空間。
因嘉禾新村園區封閉且擁有大片的綠地與豐富的自然資源,是城市中難得可貴的遊樂場,因此將嘉禾親子館做為親子活動的基地。
與親子教育單位合作,定期辦理課程活動,提供父母與孩童的互動機會。沒有課程時會開放小朋友及家長們在親子館閱讀繪本及玩樂。

3創生工作站

戰後為陸供部軍法組辦公室,是二戰後嘉禾新村第一棟雙拼式國防部高階軍官眷舍建築,眷村時期被分配成兩戶。整體為一相連的兩棟建築與庭院,而位於兩家院落中間的建築牆面,可看到兩種顏色以畫分兩家界線。

4日式聚場

本建築建於1940年代期間,建築體為日式建築典型「大廣間」之格局,擁有中間不落柱的寬敞空間,通常作為宴會、聚會使用,曾是日本砲兵聯隊之招待所。戰後供陸供部軍法組使用,1960年代被分隔成兩戶土地,後期為席增光上校與趙元勳上校之住所,是日治時期建築再利用為眷舍之案例。兩戶直接在原始建築內增建室內隔間,並向外擴建,現今可在前後入口看出不同的大門風格。縱觀其使用變遷,可看到「日式公共建築→眷舍私宅→眷村地景」三層次交疊的特質,體現台灣戰前到戰後社會文化變遷的獨特歷程。

5戶外劇場

曾經為高階軍官的宅邸,擁有方正格局與前院。歷經建築修復再利用後,將其功能性轉做為舞台使用,而保留下來的牆面自然的形成了前後場。然而透著窗景彷彿可以看見過往生活的場景。

6防空洞

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,1950年公布「臺灣省各式現防空壕洞修建辦法」繼續從事防空洞的建設,因此在許多眷村可見到防空洞身影。此防空洞以水泥興建,並於外觀上泥土與乾草作為掩護,牆體厚達40公分。改制眷村後成為私人住宅,防空洞被當作起居客廳,據說住起來冬暖夏涼。居民依生活所需向外擴建,它逐漸被隱藏在一般民宅中,有趣的空間當時也吸引鄰居拜訪參觀。

7拾光屋

由住戶自力營造的兩層建築空間,格局小巧方正。整體與防空洞、巷弄組成多層次的視覺景觀,二樓則是觀看防空洞頂的最佳視角。老房子搭配周遭植物、陽光灑落,讓人覺得進入到不同的時空,故取名拾光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