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防空洞特展「感傷投影:記憶與遷徙的備忘錄」
防空洞特展「感傷投影:記憶與遷徙的備忘錄」
感傷投影:記憶與遷徙的備忘錄
「感傷投影」是離家遠行十幾年後對自身成長經驗、家族歷史的回望與探索。
陳含瑜延續前作《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》,在經過長年對印尼田野創作的經驗後,從中獲得較為清晰的勇氣來回頭面對自身家族史的梳理與提問。「感傷投影」作品藉由訪談外省二代女性,重看她們童年生活歷史,並反思族群、文化與身份歸屬的問題,並捕捉到生命中隱匿的情感與經歷。
「感傷投影」承載了對逐漸消逝的生活記憶、物件與習慣的感傷。「感傷」不同於單純哀傷或懷念,而是因為曾經投入其中,曾經愛過並終將逝去所遺留下來的、淡淡的情緒,模糊而又具體的感覺。作品亦從感傷經驗延伸,加入「物件投影工作坊」間參與者帶來的物件融入作品中,依靠日常物件與影像,讓觀者感受隱藏在生活歷史中的記憶與情感。作品既是對外省第一代至第三代生活記憶的保存,也是對所有即將消逝、令人感傷事物的映射。
因應嘉禾新村為眷村改建的文化園區,同時於防空洞的特殊空間展出,此一戰爭遺跡空間呼應作品對歷史、遷徙與生命故事的關注。今年適逢終戰八十年,亦是藉此作品回看戰爭對個人生命史及情感記憶的影響,在洞穴內投影出另一情感世界的影像,同時投影的變形增加空間的詩意與不確定性,在洞裡呈現出朦朧而時空隔絕的感受。
防空洞特展延伸講座 -- 「眷村作為一個名詞 - 關於當代離散的記憶追尋」
請點選 > 講座報名連結
【時間】9/27(六) 14:00~16:00
【地點】日式聚場
【費用】免費
【講師】陳含瑜、尹洙竫
不論來自什麼樣的國家或家庭背景,每個人都有無法替代的專屬記憶,而在面對「回不去」的事物時,我們如何梳理這樣的情感?
這場講座將帶領大家走進「感傷投影」的創作世界,探索記憶、身份與家族歷史的交錯。藝術家陳含瑜將分享她如何透過物件、影像與聲音互動裝置,捕捉外省家庭的生活經驗與跨文化的遷徙故事,以及作品如何回應個人生命的痕跡。
講座同時邀請韓國藝術家尹洙竫對談,她的作品探討在移動的歷史背後,移民在認同與共存之間的問題中生活。兩位藝術家的作品皆關注文化、歷史與身分認同間的微妙關係,邀請你與我們一同投入這場感傷卻溫暖的對話吧!
講師介紹 陳含瑜
過去長住台南溪北。曾任《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》、《藝術觀點ACT》雜誌編輯。關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身體感受,如何在時空的縫隙間產生意象。創作以影像為主體,媒材橫跨紀錄片、攝影、空間裝置與書本,藉由不同形式、材料的編輯剪接,嘗試其時延的意義與可能。喜歡藉由駐地短居的過程中,探索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、情感與記憶,漂流與歸屬的相互拉扯,尋找其詩意、傳說以及精神的所在。持續學習如何成為正直而獨立的影像創作者。
講師介紹 藝術家 尹洙竫
尹洙竫生於韓國水原市,目前定居與工作於台北及韓國兩地。創作初期熱衷於透過鏡頭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時刻,相信重複的影像、聲音、感覺和手勢是對於日常抽象的表現。近來,對於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深感興趣,她認為自然的死亡是來自人類,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城市的發展。從2005年起,尹洙竫游離與各個不同的地點工作,長期關注與人相關的議題,認為個人的生活和記憶是反映群體或國家文化、歷史的鏡子。並嘗試透過藝術創作及策展,試圖形象化那些藏於視覺背後的社會現象、故事、真相、意義等。
特展前導共創工作坊 -- Photogram物件投影工作坊 (活動已結束)
- 工作坊帶領人 陳含瑜
「實物投影(Photogram)」是一種不需經由相機拍攝的影像製作方式,
將物件放置於相紙上感光,再進行暗房沖印以獲得影像。
本次工作坊由藝術家引導參與者,使用數位方式製作實物投影,
藉由挑選物件、仔細凝視、排列與擺放的過程,重新審視物件所攜帶的回憶,作為再述回憶的方法。
- 親子場
【時間】13:00~14:30
【地點】日式聚場
【適合年齡】6~12歲
【名額】開放10組親子報名,每組1位大人+1位小孩
【參加須知】
1.試著回想印象深刻的家庭記憶,並將與之相關的物件帶來與大家分享你們的家庭故事及物件,
例如小孩的玩具、水壺、塗鴉、票卷、紙本照片、乳牙、眼鏡、貼紙等,
可帶3-4件物品視現場拍攝效果篩選調整。
2.請盡量挑選物件局部有透明或半透明、能透光的物件,拍攝效果較佳,
例如很薄的葉子、錄音帶、燈泡、塑膠透明水壺、紙質文件等,大小以不超過A4為限。
3.工作坊製作之成果將與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,
工作坊的故事分享將會進行錄音,並拍攝參與者的個人肖像,作為展覽的一部分。 - 大人場
【時間】15:00~17:00
【地點】日式聚場
【名額】開放10組 10個故事,每組1~2人。歡迎邀請有眷村成長經驗的朋友一同前來。
【參加須知】
1.請預先準備一則與參加者共同分享的自身經驗故事,
並根據故事的內容挑選3-4件代表性或具象徵意義之物件。
2.請盡量挑選物件局部有透明或半透明、能透光的物件,拍攝效果較佳,
例如很薄的葉子、錄音帶、燈泡、塑膠透明水壺、紙質文件等,大小以不超過A4為限。
3.工作坊製作之成果將與藝術家的作品共同展出,
工作坊的故事分享將會進行錄音,並拍攝參與者的個人肖像,作為展覽的一部分。